访问量:5000

首页 / 关于我们 / 平台动态

又是球形棕囊藻 | 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海域发生赤潮,深圳海洋中心迅速响应

发布时间:2025-01-14 09:24来源:访问量:
打印|关闭字号:
分享到:

2024年12月中旬开始,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海域接连发生赤潮,深圳海洋中心迅速启动赤潮灾害应急工作机制,组织技术人员及时赶赴大亚湾、珠江口等海域,持续开展赤潮动态巡航监测,第一时间对获取的水质样品、生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,编制应急监测报告并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和涉海企业,为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参考。

12月18日至1月6日期间,技术人员对大亚湾石化区周边海域连续多日开展赤潮应急监测,发现监测区域球形棕囊藻密度最高值从1.2×108细胞/L降至1.6×105细胞/L。目前,该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基本消退,水色基本恢复正常。



球形棕囊藻赤潮引发海水异色

12月30日,珠江口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,赤潮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,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启动赤潮灾害I级应急响应。中心分别于1月3日、7日组织开展了两次应急监测,监测内容包含海水温度、盐度、溶解氧、叶绿素、营养盐、藻体密度等,发现珠江口海域赤潮面积有所降低,但水体环境仍属于中高富营养化水平,球形棕囊藻密度最高值达到4.3×108细胞/L,仍处于较高值。





球形棕囊藻

近年来,粤港澳大湾区海域连续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。根据《2023年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》资料,2023年南海区引发赤潮的赤潮优势种包括球形棕囊藻、骨条藻、纺锤角藻和洛氏角毛藻共4种。其中球形棕囊藻引发赤潮的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最多,分别为4次和15.5平方千米。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具有独特的生理生态特征,常形成几厘米巨型胶质囊体,随波逐流,抢占有利生态位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