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问量:5000

首页 / 关于我们 / 平台动态

欢迎回家!南海局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顺利返粤

发布时间:2024-04-19 09:29来源:访问量:
打印|关闭字号:
分享到:

4月10日,“雪龙”号停靠山东青岛,标志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。4月15日至16日,“雪龙”号和“雪龙2”号先后抵沪,陆续完成物资卸载等工作。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副局长谢健、工程师李康荣、李济坤和彭腾腾等4人作为考察队成员,顺利完成科考任务,凯旋返粤。数月波澜壮阔的风雪旅程,是4人毕生难忘的珍贵经验,也是南海人在南极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下面,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对于本次考察的一些感想和回忆。

“雪龙”号3人合照

谢健  临时党委副书记,副领队

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4月15日,我们随着“雪龙”号从上海启程,穿越一望无际的太平洋,经过波澜壮阔的大西洋,抵达神秘莫测的南大洋,踏上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。

漫长的167天里,队员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,饱满的热情,心怀长远,笃定前行。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的部署下,在张北辰领队的带领下,我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“四穿咆哮西风带”,克服了固定冰融化、碎裂程度严重等困难,成功保障了长城站、中山站物资和人员卸运。1月下旬至3月上旬,我们克服十余个气旋影响,在西南极的南极半岛邻近海域以及东南极的普里兹湾、宇航员海安全圆满完成了大洋综合调查工作,获取了丰富的调查数据和样品成果。

临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会

2月7日,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,“雪龙”号设分会场,全体队员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,备受鼓舞,奋勇向前,并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上来,勇斗极寒、坚忍不拔、拼搏奉献、严谨求实、辛勤工作,高标准、高水平完成本次考察各项任务,为更好地认识极地、保护极地、利用极地不懈奋斗,谱写极地考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
李康荣 “雪龙”号大洋队调查队员,2024年1月9日至4月10日期间,搭乘“雪龙”号开展水文调查工作,协助完成潜标回收和探空气球布放等。

在宇航员海的潜标回收是整个大洋作业中最困难环节之一。这里的海况恶劣,风大浪急,无法乘坐橡皮艇回收潜标,只能由“雪龙”逐步靠近浮球。浮球是潜标的重要部件,为潜标提供浮力,与各种海洋监测设备之间通过一根绳子串联起来。船稍有偏移,便会把浮球卷进船底;绳子如果被螺旋桨搅断,海洋监测设备将会无法回收。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,好在第1、2个潜标的回收相对顺利,我们使用了压缩空气标枪,只听到“砰”的一声,标枪射出40多米远,成功钩住了浮球,进而顺利回收了潜标。

到达第3个潜标点时,压缩空气标突然故障,只能靠人手在船舷抛钩拉浮球。人手抛钩的距离很短,而雪龙船吨位又很大,只能贴着浮球慢慢靠近。好不容易等到一名队友顺利钩住浮球,但由于海流流速太大,船的惯性导致拉绳断裂,浮球贴着船边卡在了船底。此时距离浮球出水已经过去了2小时,水下摄像头无法确认浮球的具体位置,水手们担心浮球卡在螺旋桨,船长也不敢贸然开船,回收工作僵持住了。如再不处理,整个大洋作业的计划都将会被打乱,后续作业进度将受到影响。

潜标回收现场图

紧急时刻,队员们迅速开展头脑风暴,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境。突然,来自同济大学的肖老师提议,可否尝试使用箱式采泥器先把浮球沉下去,让浮球与船脱钩再拉上来?

试试吧!大家一起把浮球绳子绑在箱式采泥器上,用吊机把箱式采泥器下沉500米。队员们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,静静等待着,一分一秒都显得十分漫长。最终,惊喜发生!浮球成功脱离船体,与采泥器一同下沉!经过8小时的努力,箱式采样器和浮球终于成功回收。大家站在后甲板,任寒风吹散了一身冷汗,这才长长松了一口气。

暴风雪随即降临,而长约4000米、绑着各种海洋监测设备的浮球绳还要回收。队员们并没有懈怠,又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。这次惊险的潜标回收工作,经过12小时的连续作业,终于赶在暴风雪来临之前顺利完成。

潜标回收工作结束后留影

在这次的潜标回收工作中,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协作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。我会继续坚守在科考工作的一线,更好地提升自我,为祖国的极地事业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。

彭腾腾“雪龙2”号大洋队调查队员,在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1月22日期间,搭乘“雪龙2”开展水文调查工作。

水文调查

在本次考察中,我负责“雪龙2”号的水文调查,主要为抛弃式温盐仪的投放。在“雪龙2”号往返新西兰和南极期间,按照每1/4纬度距离投放一个抛弃式温盐仪,获取南大洋航线海洋温度、电导率和深度等数据。以往6个月的航程安排缩短为1个月,但是任务量并没有因此减少,这让我有些许压力。此外,西风带的海况十分恶劣,不利于抛弃式温盐仪的投放,还会导致人员晕船。我非常担心自己会晕船而失去行动力,导致任务无法完成。因此,我的内心绷着一根弦,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,丝毫不敢放松,显得有些焦虑。队友们见状,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,不断地安慰我,教我做深呼吸和放松操,还给了我一些水果糖和清凉油辅助放松。最终,我逐步适应了大洋的风浪,避免了晕船,顺利完成任务。

XBT/XCTD上位机操作

南极大学

南极大学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每次航渡期间开办的教学课程,是一项传统活动,为每位考察队员提供了学习、交流、锻炼和成长的机会。队员们可以通过专题报告、知识讲座、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分享知识见解,涉及学术理论、科研知识、各类常识以及实用技能等多个领域,旨在普及南极科学知识、传播南极文化、弘扬南极精神。

队员中,资深专家学者会被聘为“南极大学”讲师,为他人授课;年轻的队员们在课堂中遨游知识的海洋,增加不同学科、不同领域认知,感受南极考察的无穷魅力。我认真参加了南极大学组织的每一次课程,并顺利毕业。

彭腾腾南极大学毕业证书

新西兰开放日

开放日活动也让我记忆犹新。“雪龙2”号于2024年1月28日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利特尔顿港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。活动当天,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先生与当地政商届领导及代表出席。我们举办了欢迎仪式,对当地政界和民众的来访表示诚挚欢迎,还请来了毛利老人进行歌唱表演。现场气氛十分友好热闹,前后约有400人参观了“雪龙2”,并进入月池、驾驶台、实验室等进行近距离体验。新西兰的极地科研学者也与我国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。开放日活动的举办,络绎不绝的来访人群,一声声的惊叹和赞美,让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,以及南极事业的蒸蒸日上。我希望在未来,自己能够继续为祖国的南极事业添砖加瓦,也祝愿我们的南极考察事业蓬勃发展,更上一层楼。

新西兰民众参观“雪龙2”驾驶台

李济坤“雪龙”号大洋队调查队员,2024年1月9日至4月10日期间,搭乘“雪龙”号开展水文调查工作。

生活环境

“雪龙”号上的生活多姿多彩,充满趣味。我们的3人间宿舍由上下床加一小沙发组成,沙发旁边有个大窗户,我们称之为“冰景床位”。坐在沙发上,捧着热茶,眺望窗外,大海、冰山、企鹅尽收眼底。

宿舍小聚合照

船上配备了健身房和活动室,为队员提供基础的健身器材和棋牌桌游等休闲娱乐设施。在非作业期,这两个房间最受欢迎。乒乓球桌、小型篮球场也应有尽有,多方位满足队员们的生活娱乐需求。船上会定时会举办乒乓球、篮球、歌唱、棋牌等比赛,来充实丰富队员们的日常生活。在这里,我们诞生了“球王”、“麦霸”、“牌神”,一位位严谨的科研人员,背后有着让人出乎意料的“隐藏技能”。

雪龙船的饭堂,宽敞明亮,充满着温馨的味道。队员们需要轮流在厨房帮厨,有人趁机露一手,尽现大厨风范;有人偷偷学艺,几个月下来,也算是小有所成。由于厨师和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,我们有幸尝到了各地地道的家常菜,臊子面、炒饼丝、白切鸡、小龙虾等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,在这要给各位大厨狠狠点个赞。

厨房帮厨

到了节日以及一些特殊日子,雪龙船上会有盛大的庆祝活动。2024年3月28日,踏上归程的“雪龙”到达0°0′0″N,这一天热闹非凡,喜气洋洋。白天,我们举办了拔河比赛,是力量和气势的狂野比拼;晚上,我们解锁冷餐会,吹着暖风,看着夕阳,从南半球跨越到北半球,实属人生快事。待夜幕降临,我们仰望浩瀚夜空,瑰丽银河,漫天繁星,万籁俱寂,工作的疲倦早已抛在了脑后。

仰望星空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